“鱼引航员”是神舟二十一号“太空鼠”的前站。从藻类到苍蝇到鱼到老鼠,被送往空间站,见证了我国科技探索的非凡历程。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玉林通讯员孙辉10月31日,我国神舟二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除三位航天员外,天宫一号上还安置了4只可爱的老鼠——中国将开展首次在轨啮齿动物科学实验。 11月1日,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主任孙永华研究员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从藻类扩展到鱼类再到哺乳动物,体现了从低等生物向高等动物扩展的大趋势,表明活体研究的空间逐渐恶化。浩瀚的宇宙一直被人类探索的科学高地。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603所施亚洲介绍,1966年,我国利用小型火箭两次成功将小狗“小宝”和“杉杉”送入太空,然后安全返回。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支持下,我国生物探空仪发射试验在603基地启动,小鼠、果蝇、真菌等动植物多次在高转试验中获得成功。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国力和科技水平已经提高的同时,空间动植物实验加速进行。 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进行了多次星载实验,涉及1000多种种子和生物材料,在航天动物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植物。 2024年4月至6月,载有4条斑马鱼和4克角藻的天基先进水生生命保障系统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进入中国空间站。它在空间站中存活了 43 天,并实现了在轨产卵。 2024年11月,随着长征七号遥九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入空间站进行研究实验。从斑马鱼到果蝇,两者的共同特点是生命力强、繁殖力强。现在,老鼠也踏上了太空之旅,进行了首次在轨啮齿类哺乳动物太空科学实验。对天空动植物的探索,也凝聚着湖北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 “可以说,斑马鱼太空实验为神舟二十一号四只‘太空鼠’的大胆远征铺平了道路。”孙永华自豪道:“神舟十八号任务期间,由4条斑马鱼和4克角组成的小型受控生命支持系统,使我国在太空培育了脊椎。国际学术界公认(另外三种是小鼠、果蝇、线虫),斑马鱼为何“上”太空?孙永华说:“斑马鱼的基因组与人类的相似度达到80%以上,对于探索生命科学、了解人类疾病发病机制以及研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3个月内即可性成熟,一对斑马鱼可产下数百枚卵,具有体外受精和体外发育的优势,特别方便长期实时观察和研究。”孙永华说,虽然进化论斑马鱼的地位低于胎生哺乳动物和大鼠,是卵生水生鱼类。但具有繁殖快、产蛋多的特点ng,以及体外开发的摄像机来捕捉“鱼飞行员”的整个过程。前往太空的“鱼宇航员”也是经过层层筛选后的“剩菜”。 “Mwe提前多代精心挑选了每一代中最强的斑马鱼。在选择过程中,要选择的鱼将接受振动、水压、极限水位等测试。”孙永华说道。据介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期参与我国生态生命支持系统(CELSS)控制的研究。 1968年,水生生物研究所尝试用小球藻生产氧气,供海军潜艇呼吸。此后,在刘永定研究员的带领下,水生生物研究所取得了包括与中科院8家单位联合开发在内的一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我们建立了通用生物学并完成了高等植物幼苗、藻类、小动物、微生物、水生动物等多项太空飞行实验。孙永华说:“斑马鱼和老鼠是不可互换的。根据国家的长期太空规划,国家未来长期的太空活动需要受控生态生命支持系统(cels)的技术支持。比如藻类可以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与动物形成完整的气体交换系统。未来一到两年,我国也将有计划与斑马鱼一起进入太空,进一步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太空环境中,从藻类到果蝇,从斑马鱼到老鼠,不断“涌现”的“太空使者”不仅闪耀着湖北的智慧,也为人类长期生活在太空、开展深空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