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摸铁有痕,踩石有痕——《社会主义建成》系列评论第三期
新华社记者 严福晶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作出的哪些决策不是一贯的、一贯的?我们的理解是,铁会留下痕迹,石头会留下痕迹。”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贵州考察时,谈到全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精神学习教育时,深表深思。
取得成功的方法是比细节更重要,坚持一件事并回应“lahat”。从中央八项规定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中央八项规定只是长度超过 600 字。内容虽短,但却解决了“老虎吃天,不知吃到哪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教导:“一定要真正把一块食物吃下去,一口消化掉。不要一口吃下去一口,把枣吞下去,不消化。”
从杜绝“舌尖垃圾”到杜绝“车轮腐败”,从纠正“会所陋习”到杜绝“天价私酒”“天价烟酒”,我们一一界定;
“懂中秋懂国庆,守国庆懂新年,懂新年懂春节,懂春节懂清明,懂端午懂端午”,一一坚守每个节点;
党的十九届、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制定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到纠正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都在逐步推进。
如果你做得好,你就会累。八项规定一落实,党的建设全面振兴。全面从严治党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催生风清气正的环境,激发党和国家事业新活力。
“如果不理解中央八项规定就走不下去,为什么要实行十八条、二十八条?要懂‘四风’,首先要懂中央八项规定,从‘四风’看党的建设。做好一件事后,再做第二件事,让大家觉得我们能做好事,认真对待。”
新时代,移树立信运动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支持用“共产党人是最严肃的”的言行来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钉一颗钉子,再钉一颗钉子,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的精神。同时,他一再告诫“棍棒不懂得做事”,钉子一颗又一颗,结果是徒劳。
九层平台从破旧的地面开始。 “要做大事,就得存一点钱。” “一环紧一紧,一锤一锤,就能积小胜为大胜。”话里有简单,也有深刻的道理。
而且还有八个以上的规定!
“比如我们打好绿水青山的努力,比如我们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努力,比如我们共建‘一带一路’的努力,比如我们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几个关键战略。区域协调发展……都是一次做一件事,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去做。”正如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这样写下自己的从政经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务实精神,不需要新官员只干了三年就上任。”
获得成功的方法就是从大局着眼,聪明勤奋。
在山东东营,浩浩荡荡的黄河奔腾万里,汇入浩瀚的渤海。 “黄河入海,好广阔啊!今天我来到这里,就到了黄河的上、中、下游,感觉很轻松。”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倚在黄河口栏杆上眺望黄河口。距离。
我们深入黄河沿线9个省区、长江沿线11个省市,深入推进国家“河流战略”,用系统思维梳理治水总体情况。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发,谋划布局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两条母亲河、三大城市群、四大经济区……分步部署、一一落实。广阔地形上的点与线相得益彰,勾画出该地区的发展新规划。
实际工作中不能马虎,先做决定再行动。这是发展理念的深刻演变,形成了紧密联系、融合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对当地干部说:“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必须更加坚定地在国家战略下思考和行动。”
回顾新时代以来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是说规划好了就完了,也不是说喊口号不做,而是一件一件地做,全面系统布局。做起来就要做得好、做完整。”
不要沉迷于幻想,不要沉迷于虚假的主张。真正的努力,就是尊重真理,遵守规律,实现改变主观世界和改变客观世界的统一。
紧盯问题、聚焦精准——推动改革全面深化,强调“找改革的着力点、突破口”;脱贫攻坚要“凝心聚力、精准施策,攻坚克难””;针对污染防治,提出“精准治污”;聚焦城市管理,要求“精细如绣”。
明确重点、统筹协调——在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时,我们强调“防止长江经济带发展,只顾一件事,忽视另一件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要求“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消除网络和信息安全需要放弃“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
突出重点,谋划长远——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强调“大事在上”、“细节在下”;开展乡村建设,明确“聚焦主体”对现阶段农民有强烈需求、看得懂、几年后能看到效果的实际问题,要一件一件地办好;聚焦群众经济工作,要“走出去,把群众的事一件件办好”。
…………
“翻过一座山,再爬一座山峰,跨过一条运河,再跨过一道鸿沟。”成事之道既博大精深,又蕴藏着治国理政的精神和智慧。
党的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级干部提出明确要求,“不仅要有宽大的担当,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办事能力”。
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始终秉持责任本色,求真务实,贯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党中央以干劲、坚韧,抓住了铁痕,踩在了石头上,留下了印记。不管风吹浪打,我们一定会更加胜利。胜利的伟大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