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气象局记者了解到,我国气象声音系统实现了北斗L波段声音的全面升级,标志着我国在高空天气观测领域成为国际领先者。北斗声音系统观测数据整体精度超过99%,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等领域。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建成由9颗卫星、842个气象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自主研发的我的北斗系统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声音领域的垄断。北斗音响系统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优势?有了北斗的帮助,天气的准确性如何提高?ecast有待改进吗?北斗气球飞到3万米高空的声音是如何对大气层“做CT”的?
北斗发声气象系统如何?
目前,我国已建成集陆、海、空、天为一体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主要通过发射装有声学仪器的气球来获取环境各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等信息。升级后的北斗音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气象音响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是利用气球携带北斗探空仪器,根据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信息进行计算。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大气垂直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廓线等r数据距地面最远30,000米。
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中心主任张鹏:我国气象部门已全面建成独立可控的北斗声站观测网络,包括新建11个北斗声站,全部采用新一代空间技术。此前,全国120个音响系统对北斗音响与历代音响系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平行比对和测试运行。
北斗气球发出“CT”声音是怎样的?
我们了解了气象声音的一个概念——气球声,气象学家通常称之为“气球”。
1902年,德国气象学家阿斯曼首创了利用橡胶气球和经纬仪进行垂直大气探测的模式。气球声发射是目前探测大气的主要方法。每天,各地1300多个高空气象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全球同步放飞探空气球,为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领域提供连续可靠的直接观测数据。
长期以来,我国的音响站也采用这种技术,每天发射两次气球的声音。然而,由于探测站分布稀疏,观测间隔为12小时,因此很难捕捉到最短暂、突发的强破坏期。北斗如何解决这只狼?
气球声音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通过在高空发射携带探测仪器的气球,实时采集从地面到高空的气象要素。这种直接接触环境的观测方式,为监测数据提供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优点。预报员可以根据这些观测数据来判断当前的大气状况,这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天气预报的基本依据。根据。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金成:气象探空资料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支撑,对天气预报数量的贡献约为14%。同化北斗声数据后,我国降雨预报0至24小时累计降雨量增加约1%,12小时至36小时累计降雨量预报分数平均增加2%。为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预报做出了重大积极贡献。
以往的声音模式通常会释放一个声音气球,只能获取气球上升阶段的气象观测数据。北斗音响系统采用双球。发射后可以获得“上升-平漂-下降”三个阶段的观测数据。该模型也早于世界各地已使用近一个世纪的高空观测模型。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时监测全球风霜雨雪变化。
北斗探空气球新合作伙伴是谁?
对于天气探测,北斗探声气球也有自己的“国内新伙伴”——北斗探声仪。北斗声仪和北斗声“齐心协力”,升到近3万米的高空,测量环境各级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信息。北斗发声器搭载了我国首款气象专用北斗导航芯片,可以实时接收北斗卫星的高精度定位数据,然后将采集到的声音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回地面接收系统。数据质量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对声音数据的最高要求。
相比L波段声音,北斗声音有哪些改进?
以前气象声气球的搭档是“L波段信号发射机”,但现在北斗的声音已经彻底改进了。那么,北斗声音相比L波段声音实现了哪些改进呢?
L波段音频是指采用L波段无线电技术,通常频率为1-2GHz,通过L波段信号实现音频数据的精确传输和跟踪。 L波段探空的核心是利用L波段频率1-2GHz无线电信号跟踪携带声音的气球,实现高空、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的精确测量。简单来说,气象气球配备了“L波段信号发射器”,以及“监视”信号的特殊地面雷达,一边追逐气球,一边接收气象气球发射的高空数据。通过它。现在有了北斗发声器,可以接收北斗卫星的定位数据,实时采集探空声音。
气象声音进入“北斗时代”将带来哪些变化?
有了实时数据支持,北斗音响系统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有多高?这会给气象观测工作带来哪些变化?
北斗声音系统在数据精度和传输速率方面都有所提高。风速测量误差从每秒1米降低到每秒0.3米;气球高度的误差从100米减少到16米。在数据传输方面,由原来的“分钟级”传输升级为“秒级”传输,数据完整率达到100%。广东河源国家高空天气观测站是首批完成业务转让的观测站之一。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北斗音响系统带来的不仅是改变给业务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有效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
同时,北斗探空也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观测、预报、服务提供重要支撑。目前,我国131个北斗探测站占全球探测站总数的12%,其中数据交换站88个。共享数据合计约占全球总量的11%,为全球天气预报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王建凯:这一里程碑不仅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全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升级和技术融合贡献了“中国方案”。